敖包是蒙古族的重要祭祀載體。祭敖包是蒙古民族薩滿教隆重的祭祀之一。蒙古族傳統(tǒng)的敖包祭祀形式大致有三種:一是血祭,即宰殺壯牛肥羊供奉在敖包前以祭祀神靈。二是灑祭,就是“灑注禮” ,即在敖包前滴灑鮮奶、奶油、奶酒等物以祈求幸福。到了近代,還增加了白酒、點心等祭物。三是火祭,即在敖包前堆干樹枝或干牛馬羊糞點燃,祭祀者排隊繞火三圈,邊轉圈邊念著自家的姓氏;然后供上祭品,把全羊投入火堆里?;馃迷酵胶?,因為這象征家族各業(yè)興旺。除祭祀禮俗外,由敖包祭又衍生出了一些特殊的禮俗。現(xiàn)代蒙古族人祭祀敖包,實質(zhì)上就是傳統(tǒng)祭祀神靈賜福消災習俗的傳承。敖包一般由土石與樹枝組成。敖包之所以多數(shù)選擇石頭和樹枝建筑,是與蒙古族的崇石、崇樹的習俗密不可分的。蒙古族有人自石出的神話傳說。將石頭與生命聯(lián)系在一起,這說明蒙古人自古以來就有崇石的習俗。蒙古族先民還崇拜各種樹木,特別是崇拜那種樹干挺拔、綠蔭蔥郁的大樹。
關于祭敖包的時間,一般選擇在農(nóng)歷五月或七月。每年農(nóng)歷五月,綠草遍野,燕子北歸,本旗蒙古族開始祭敖包活動。牧民從四面八方云集于敖包下,用松柏、紅柳、五彩花卉將敖包裝飾起來,在敖包前擺設奶食品、“阿木蘇”、糕點等供品,正面桌上擺放全羊。祭奠儀式由深孚眾望的長者主持,主持人親自向敖包焚香,敬酒,獻哈達,唱祭歌,并請喇嘛念太平經(jīng)。此時,漫山遍野前來祭祀的人們跪伏于地,三拜九叩,默禱“山神保佑風調(diào)雨順,五畜興旺,無災無病,萬事吉利”。 祭奠儀式完畢,主持人將供品分送大家享用。同時開始游戲,主要項目為“男子三技”。隨著社會的發(fā)展和蒙古族人民物質(zhì)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,祭敖包的內(nèi)容也更加豐富多彩。牧人在舉行了傳統(tǒng)的祭祀儀式后,還要進行賽馬、摔跤、射箭、唱歌等多種具有民族特色的文體娛樂活動,并開懷暢飲,盡興狂歡。其間,老年人要取出圣水給畜群灑注;青年男女往往借此溜出,登山游玩,相互追逐,談情說愛,約訂終身。著名的蒙古族歌曲《敖包相會》中所唱的,就是這種青年男女在敖包前約會的情景。